極客網·極客觀察7月7日(文/水木)7月7日,在美股上市未滿一年的小鵬汽車,又正式完成了在港交所的上市任務。至此,小鵬汽車既是港股新能源汽車第一股,同時,也是先于蔚來、理想率先實現兩地資本市場布局的新能源汽車巨頭。
截止當日中午休市,小鵬汽車美股報收163.6港元,較發行價165港元下跌1.4%,市值2767億港元。
而當初蔚來作為第一家登陸美股的新能源車企,如今美股市值已經完全碾壓小鵬和理想,這其中不排除有首發優勢發揮的作用。那么對于小鵬汽車來說,這次能夠在港股爭取到首發席位,是否可以像蔚來在美股那樣鎖定其在港股市值第一大的地位,可能更多的還是取決于不同地域投資人的評判標準。
不過,從小鵬汽車以較短時間完成登陸港股的動作來看,反映出其積極擁抱國內資本市場的態度,或能為其爭取到一定鞏固市值的優勢,也為自己在“主力資金”面前留下了不少好印象。
另外,就在小鵬港股上市前夕,剛剛宣布進軍造車領域的360掌門人周鴻祎的一番言論,卻似乎暗指小鵬造車不成熟。不過周鴻祎這番頗有“敵意”的言論也給外界輿論在評價小鵬上市這件事上增添了幾分談資。
其實,周鴻祎與何小鵬的分歧在于能不能用15萬元以下的價格把智能汽車賣給消費者,周鴻祎的認為可以,何小鵬從成本的角度考慮表示行不通。
周鴻祎表示,15萬元以下可以造智能電動車。他認為,在中國15萬以下的車,占了所有車型總銷量的70%,如果不打開這個市場,那么智能電動車將永遠是小眾產品。
其實,周鴻祎的這個說法是完全符合市場規律的,畢竟所有的大眾產品一定是低價格或者是普惠價格的,那么既然肯定了周鴻祎的說法,那么是不是就要否定何小鵬的觀點呢?
當然不是,何小鵬對于低價造智能汽車是有一個時間節點的。
此前小鵬汽車董事長何小鵬在一次論壇講話中提到,“我認為15萬是智能汽車基礎分水嶺。在智能(汽車)領域,如果沒有15萬,是不可能真正把智能做好的。如果今天有一個新的企業說我想做一款智能很好的汽車,且把價格做到 10 萬人民幣,我認為 2025 年以前沒有可能做到有利潤。它可以做出來、賣出去,但是做不到有利潤。”
在何小鵬的概念里,把2025年看作是智能汽車價格出現調整的分水嶺,其并沒有將未來智能汽車的價格永遠定位在15萬以上。其實原因很簡單,市場規模不夠大。在市場規模不夠大的情況下,執意壓降售價,或者為了降價而降價,后果一定是企業無法承受的。
據小鵬汽車披露的招股書顯示,從2018年到2020年,小鵬汽車營收分別為0.1億元、23.21億元、58.44億元,凈虧損分別為13.99億元、36.92億元、27.32億元,即便營收持續改善,但虧損情況卻未見好轉。營收走高得益于市場規模的壯大,但是還遠未達到能夠平抑虧損的水平。
所以,現階段仍然是各大車企以“適度”的虧損來開拓市場、培育用戶的階段,不管是正身處還是即將要踏入這個領域的企業來說,就如何小鵬所說,至少在2025年以前,低價智能汽車幾乎不存在面市的可能性。360恐怕也很難在今后兩年內實現量產車。不過當正式進入量產之后,在彼時的市場規模和需求的包容下,15萬的價格自然也就水到渠成。
以目前新能源汽車的增長速度看,在臨近2025年的幾年當中,這個增長還會提速,將會呈現出“復利式”增長。屆時,那些先入為主的車企會掌握品牌先發優勢,而后進者則可以順勢享受成熟的市場紅利,可以省去一大筆培育市場的費用。
所以,二者以不同的時間節點作為參照物的情況下,才會得出貌似“分歧”的結論,不過對未來新能源、智能汽車的前景兩家卻是一致的。
而周鴻祎的這番言論或是有意在為自己造車提前爭取行業話語權而鋪路。
總之,從各路巨頭爭相入局造車的態勢看,整個行業才剛剛啟動,距離產生泡沫還太遠,甚至有些潛在入局者根本不在乎再多等兩年,而真正的競爭一定是出現在市場成熟或者飽和之后。
鄭重聲明: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文章僅為傳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標記有誤,請第一時間聯系我們修改或刪除,多謝。